分类
发现
听书
课程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听书
课程
榜单
标签
收录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XX智慧电子图书馆
本次搜索耗时
0.229
秒,为您找到
15
个相关结果.
搜书籍
搜多媒体
搜实体书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27
24
0
2022-02-26
这是一部意识流小说,在这本小说中,“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 如一连串在海中跳跃的浪花。 《追忆似水年华》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文学创作上的新观念和新技巧。小说以追忆的手段,借助超越时空概念的潜在意识,不时交叉地重现已逝去的岁月,从中抒发对故人、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作者马塞尔·普鲁斯...
贾平凹--秦腔
43
0
0
2022-02-26
《秦腔》以一个陕南村镇为焦点,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中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传统格局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被称为“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书中写到了中国农村生活20年来变化中的种种问题,比如为什么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农民如何一步步从土地上消失等等,同时加入了作者对当今社会转型期农村各种新情况的思考和关注。 《秦腔》并非写戏台上唱的秦腔,而是以凝...
吉姆柯林斯--从优秀到卓越
13
0
0
2022-02-26
本书是超级畅销书《基业长青》的作者柯林斯的又一力作,它描绘了优秀公司实现向卓越公司跨越的宏伟蓝图。 《基业长青》揭示了公司保持卓越的秘诀,但书中提到的公司自始至终都出类拔萃。对于那些业绩平平的公司,如何才能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呢?是不是卓越的企业都有所谓的特殊“卓越气质”?发展的瓶颈是不是真的难以突破? 针对这一问题,柯林斯和他的研究小组历时5年,阅读并系...
新石头记-吴研人
41
39
0
2022-02-22
光绪三十四(1908)年十月上海改良小说社单行本。四十回。续《红楼梦》故事。 《新石头记》中,前半部是作者透过宝玉对晚清社会的观察和批评,提出他对国家现况的意见,后半部分宝玉游历“文明境界”,境内的种种建设、制度与发明,等于是吴研人对未来中国所画下的蓝图,代表他经世纬国的主张与理想。...
教父
77
67
0
2022-02-20
译 者 的 话 《教父》是 1969 年美国出版的长篇小说,是美国出版史上的头号畅销书,早在七十年代初已拍成电影,发行世界各国,受到普遍欢迎。 作者马里奥·普佐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而且是长期生活在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心脏——纽约的美国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美军中服役。复员后,先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文艺创作,后来又在社会调查学院专门研究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吕峥
18
18
0
2022-02-19
编辑推荐 轻松有趣,扎实有力,锁定读客“这本史书真好看”文库。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他是真正的爱国者,亲手终结了两千年的专制体制,却被诡异的历史刻意妖魔化、小丑化。 不了解真正的袁世凯,你就不会了解真正的中国近代史。 大变局时代,幸有袁世凯。中国误会了袁世凯,也误会了那段被扭曲了的、光怪陆离的近代史。 余世存作序、解玺璋推荐,《明朝一哥王阳明》作者吕峥反复...
捕捉儿童敏感期 - 孙瑞雪
29
0
0
2022-02-19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有介绍关孩子的健康发展,该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岁到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孙瑞雪点评。关于《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案例部分,要说明两点:一、有些案例的记录对象是发展不够好的孩子,这部分孩子我们都用了化名。二、本书收录的案例跨越10年,由于时间跨度太大,某些案例的记录者已经不详,这部分案例均以“未名”具名。...
非理性的人
21
0
0
2022-01-25
威廉·巴雷特(William Barrett,1913~1992),美国哲学家,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之一。其主要著作有《非理性的人》、《什么是存在主义》、《自我与本能》等。 《非理性的人》是威廉·巴雷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被公认为英语国家中研究、解释和介绍存在主义的优秀的著作,在美国和整个西方哲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它在问世后多次再版,畅销不衰,至今仍被一些大学列为...
苏轼与朱熹:触摸中国士人的精神内核!
19
0
0
2022-01-25
《苏轼与朱熹》用特殊的视角、眼光、笔调来刻画了苏轼这一文人与朱熹这一儒者的不同文化文格和精神风貌。两位伟人的思想、学说、著作、经历,大家耳熟能详,但很少有著作从两位的心态、人格和生命价值来分析,本书丰富了历史文化,用清新脱俗的笔墨将两位圣人的心灵底蕴呈现在读者面前。 《苏轼与朱熹》用特殊的视角、眼光、笔调来刻画了苏轼这一文人与朱熹这一儒者的不同文化文格和精神...
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
51
49
0
2022-01-25
饕餮本为人所不齿的“好吃鬼”,但苏轼却曾以之自居,并作《老饕赋》:“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从此“老饕”遂成追逐饮食而又不失其雅的文士的代称。这些文士不但善于品味饮食,甚至不乏擅长烹饪者,“东坡肉”、“潘鱼”、“谭家菜”……可谓不胜枚举。古代的暂且不说,现代的梁实秋、王世襄、汪曾祺以及这本书的作者赵珩,皆是此道高手。 《老饕漫笔》是文坛宿将的主题回忆...
1
2
»
..2